新闻动态

立信法学论坛第一讲:社工价值的本土化思考

发布日期:2018-06-05 09:59:03   来源:法学院   点击量:

    2018530日下午,法学院社工专业教授王守杰为法学院同学们做了社会工作价值的本土化思考的报告。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一些共鸣。

    开始王老师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了定义,认为新时代的师生关系不同与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等级关系,应该是朋友式平等关系,老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涉及很多超出教师能力范围的事情。传道解惑应当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随后对社会工作的概念做了解释,社工就是社会医生,为个人、为家庭、为社区甚至为社会提供诊断治疗服务。并特别强调社工不仅是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服务,也为物质富裕精神贫瘠的群体提供服务。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后以三个家庭案例为主题解释了转型中的家庭困惑,2个贫困家庭和一个富裕家庭。这三个家庭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不同点是前两个家庭都比较贫困,后一个家庭比较富裕,属于亿万富翁级。但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些烦恼,没钱人有没钱的烦恼,有钱人有有钱的烦恼。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庭破碎,离婚造成了共同的烦恼。家不和万事不兴。

    针对家庭纠纷,有两种不同解决方案,一种是通过法律诉讼解决,一种是通过社工方式调节。法律诉讼离婚后仍然有后遗症,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但社工介入也有难度,中国家庭向来有家丑不可外扬,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阅历的社工很难介入。即使介入,更有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难题。

   之后从案例入手比较了关于社工价值中爱的差异。爱心是社工的基本价值。欧美的爱基于基督教伦理,爱自己、爱家人、爱邻居、爱朋友、爱陌生人、爱敌人甚至爱仇人。中国人的爱基于儒家传统,老吾爱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有亲疏远近之别,是有差序格局的爱。随后以一家在华德资企业家惨遭灭门的案例,分享了德国这家人的亲戚的反应不是对杀人凶手的仇恨,而是认为灭门案背后也有社会对穷人关心不够,社会也有责任。最大的不同就是爱陌生人爱仇人。因而社工价值的本土化在中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针对有同学提出学社工工资待遇低,就业专业相关度不高的问题,王老师结合自身经历,磨刀不误砍柴工,欲速则不达。世上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专业不精的人。又结合几位社工学生毕业后的不同经历,有的留学美国攻读其他专业博士,有的留在上海在公司也做到风生水起。最后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读书。收入财富都是知识智慧的副产品。讲座结束后,部分同学表示小有收获,要好好学习,每天进步。

 

 

分享到: